儿来,能当上个官,至少得三代的底。若是吃不饱穿不的,想要寒门贵,太难了。
可这话儿也不是老准的,这哥他们一家就是个特例。
哥家在边上人家看来,是“逃荒”过来的。虽则他们是康宁府的,可两手空空来了德源县,跟逃荒逃难来的没什么差别。
结果也不知是了什么运,一家就三个孩,还个个息了,尤其还真了个官。
老大成了填塘楼等产业的总事,老二成了义学堂里的先生,后来还成了山,老三年纪最小,也是从官学堂里读来的。小时候总在几匠作行和店铺商行间,略了几岁,忽然就参加县考了。
之后一路科考、京考,在京学里安心读了二三年,就外放了知县。
因好用械改造作坊带动一方民生,合了上官的胃,引为亲信,后来就成了谢家的嫡系。不过也有传言说这位大人幼年时就同谢家后辈相识,没准走上仕途都有谢家的事在里,只是究竟如何就无人知晓了。
有人说:“老话都要改了,瞧瞧,人家这不是穷得滴卤刮浆的,照样养个大官来。什么三代一人,不合现在的话儿了!”
便有人笑他不通:“你晓得什么!那家虽只兄妹三个,却等同于三代一般。先是大哥把家撑起来,能叫弟弟妹妹们有书可读,有学可上。要是没有这个,多大能耐也考不上官。后来那个当的,就比大哥又一步,人家不看钱财了,当了先生、山,这就往名望人脉上去了。
“才到最小的幺弟,家里也有钱供他上好的书院了,没准当的还认识些厉害的大先生,这底都打好了,才有他后来的好!若是一家三个,你贪我懒的,你看看能个人才不能!”
已经成了总事的哥也不时听到这些话,就同自家媳妇笑:“事后看起来都容易明白。”
杏妮儿也笑:“说得比我们自己还清楚了。”
湖畔从前燕府的宅里,湖儿收到小弟的书信,看完了抿嘴:“哎,这东西都还不能用?会伤及民生?那我后那几样得等到何年何月才能见光面世啊!”
岭儿在边上给主意:“哥你就先写成书,传给咱们的儿孙,叫他们等往后合适的时候再造来用不就得了?”
湖儿叹气:“他们不会那么笨吧?还得看我写的?他们自己琢磨不来?那咱们不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嚒!”
岭儿:“以防万一,以防万一。”
6.姻缘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