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载APP
  1. 首页
  2. 穿越历史
  3. 贵极人臣
  4. 第261节

第261节(2/4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王鳌的脸上写满了动:“万岁可是忧心价上涨?”

这话一,谁听了不欣,他居然没有只想着享受,还知应对危机!还主动来和他们商议对策!

朱厚照摇摇:“这还只是攥在咱们手里,民间的更不可计。”他无比庆幸,为了减少文官集团的预,他一开始就和奥斯曼帝国合计好了,选择将最大的督饷馆设在六甲,并打算走海运直接运回税银。这要是没有六甲作为缓冲地,让这么多银直接大明本土,还不得翻天。

朱厚照若有所思,王鳌继续:“臣以为不必太过忧心的第二个原因是,常言,‘五谷者万民之命,国之重宝。’最坏的况是,白银,粮价上涨,加上灾害频繁,生民煎熬。可因着未雨绸缪,新作推广,

朱厚照:“自然是富者。”

杨廷和当即:“万岁,事已至此,应允银钱兼使。”虽然民间早就在用白银通,但是在官方层面始终没有确立白银为主币的地位,这是要彻底过明路,将白银货币化。

王鳌:“没错,如即刻大量征收白银,农民无所得银,就只能走一条路,就是向富者贱贸粮产乃至地产。此以往,富者越富,贫者越贫,民四起,又生动。这正是之过急,好心办坏事啊。”

在一旁默默观看的刘瑾:“……”原来这你们就满足了?

他想了想又补充:“不过,以臣愚见,朝廷万不可在短期再提升赋税征银的比重。”

四个阁老面面相觑,都在对方脸上看到了的茫然。谁也没想到,外来的冲击,会来的这么快,这么直白。

杨廷和笑:“没错,并且还不限于此。”

他敲了敲御案,紫檀螭龙纹的大案发清越的声响。阁老们的声音一静,忙恭敬地看向他。

朱厚照不置可否:“这确为一急。毕竟,少则贵,多则贱。朕记得,一两银差不多能买四石米吧。”

本章尚未读完,请一页继续阅读---->>>

朱厚照问:“怎么说?”

一反应时:“这是是否是误?”他其实更想说的是,这是不是假的啊!

杨廷和接着又:“往年财用匮乏,朝廷有心而无力,如今财源广,朝廷更应以民生为重。天万民皆是陛民,总不能只让东南富足,其他挨饿。”

王鳌会意:“您的意思是,以此去各地修建利等工事?”

刘瑾继续腹诽:“当然罗,哪天不去逛一,一买就是一堆,还不都是我们拎。”

王鳌循循善诱:“您觉得,是富者得银易,还是贫者得银易?”

刘健已是两发亮:“关键是路和驿站的建设。”先要富,先修路。这在哪个时代都是不变的真理。

王鳌浑然不觉,还在详细地替皇帝学生解释:“圣上容禀,价上涨,的确为不可遏之势,但也不必过分忧心。一是因仍是银钱兼使。白银大量,导致银价跌,的确会使以白银来表示的价上涨,但是价同时还可以用铜钱来表示,于百姓而言,铜钱用得要更多,范围亦更广。【1】因而,有铜钱在,价上涨的幅度必定有限。”

四位阁老脸上都不由浮现惊喜之,皇上对民生竟然如数家珍。

往年早就有了“赈济支”的旧制,但一般是作为有大灾时的特殊行为,没有形成固定的制度。但如今,在中央财源充裕的,这群能臣已经想到,将这特殊时期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,固定化、常态化,广泛地应用于宏观调控、民生保障和人才培育等方向,这不得不说是制度史的一个飞跃。这样稳步将白银民间,也能减少经济的动。然而,他们的探讨的方向,固然也是朱厚照所需要的,却不是他最关注的。

朱厚照:“圣人有古训,‘安而不忘危,存而不忘亡,治而不忘。’大显手,来日方,防微杜渐,才是燃眉之急。”

谢迁补充:“还有书院的建设和人才的培育。”一来,为政之要,莫先于用人。既然要这么多事,肯定需要更多的人才。二来,他自己也是儒生,当然更盼着儒学发扬光大,一改固步自封的旧态。

几人闻言不由一笑,杨廷和:“您说得对,只是‘明者因时而变,知者随事而制’。理虽如此,也需因地制宜。”

朱厚照没曾想还真问问题来,他:“赋税折银,不是更便民吗?”宣德年间就行金银,那时可是朝野称颂,利官利民。

朱厚照颌首:“这亦是朕所想。”


【1】【2】【3】【4】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