至于远航之事,大明依旧可以选择金陵作为一个中心,同时打造广州、天津两个远航大港。
迁都北京利控四方。
北京周围的平原已在开垦,东北大粮仓也在不断扩大,依托水师海运与大运河漕运,北京物产保障不存在任何问题。
他日将混凝土道路、铁路铺筑开来,大明将是另一幅光景。
朱允炆沉思着。
迁都的船队浩浩荡荡过了长江,于扬州进入京杭大运河。
若按照正常航船,至北京最多不过二十日,最短只需十五日左右。但因为此行还带了大量京军随行,而这些京军主要是骑行与步行,这就限制了行程速度。
一日六十里,需要一个月方能抵达北京。
两岸军士护卫,沿途更有无数百姓围观。
此行漫漫。
礼官为了彰显皇室的威严,希望朱允炆穿上龙袍出现在船上,结果被朱允炆拒绝了,搬个家,不至于这么张扬……
董伦无语,同意用大驾卤薄的是可是你,现在说张扬。
忽悠不了朱允炆,董伦又去忽悠朱文奎,这次学聪明了,干脆不说换衣服的事,直接将朱文奎拉到甲板上说话。
岸边的百姓看到官员恭恭敬敬对一个少年,谁还不清楚他是太子?
朱文奎后知后觉,等晒了半天太阳才明白,这群礼部的家伙将自己当猴一样让人观瞻呢,索性以肚子不适跑了。
一日一段路程,待在船上实在是无聊的紧,朱允炆几次想下去看看,都被官员劝阻。
一晃十几日过去,船队抵达了徐州,行程过半。
一匹快马奔至徐州码头,送来一份紧急文书。
朱允炆很快便看到了瞿能送来的文书,召集内阁与六部官员等人商议。
解缙看过文书之后,欣然大笑:“瓦剌分解与安置顺利,此乃是可喜可贺之事,臣恭贺皇上。”
杨士奇连连点头。
瞿能受降瓦剌,并完成了初步分解与安置,耗费了一个月的时间,分别拆解瓦剌部落各自离开杭爱山,初步实现了瓦剌从整体切分为数百部分的目标。
现如今把秃孛罗、萨穆尔公主、妣吉等人在前往北京的路上,说明瓦剌的贵族与高层基本被抽离开来,只靠着底层的那些人很难组织出强大的力量,这对于羁縻草原,长期弱化草原大有好处。
朱允炆命人挂起舆图,看了看北面边疆,沉声道:“水泥筑城,加大对草原的节制与控制力度,争取早日在草原之上形成城镇,让商人进驻城池,开百业,输宝钞。另外先生北调,推教化。草原之上种种之事方是开端,大意不得。杨荣,你熟悉草原,莫要随我们去北京了,直接出关,负责统筹各中事。”
和平安置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,没有问题。
恰恰相反,充满苦难的安置,强硬的安置,问题反而更少,越是和平与妥协的安置,问题反而更多。因为人是有索求的,索求可能是没度的,因为不平衡,很可能会发生各种问题。
出于大局的考虑,大明在这个过程中很难直接使用武力,而这就意味着需要官员有智慧来应对各种问题。
杨荣是一个好的人选,他是文官出身,做事果决,又有着丰富的从征经验,善于在棘手的问题中找到破解之法,有着极强的大局观。
面对突如其来的命令,杨荣没有半点犹豫,当即走出:“臣领旨。”
朱允炆对杨荣寄予厚望:“草原能不能成为大明的草原,就看你的智慧与能力了。你要记住四个字:刚柔并济。”
杨荣了然。
朱允炆并没有无底线包容瓦剌,该刚强的时候,就应该上钢刀,刚柔的时候,是需要轻轻安抚。
杨荣下了船,奉旨带走了二百军士,直奔宣府而去。
在天亮之后,船队继续向北,踏上了迁都的后半程。
乌斯藏,洛隆。
领主瓦博正在与三个儿子博纳、博山、博乌商议对策。
大明军队已经从丽江府登山了,听说阻拦其前进的七百多勇猛的乌斯藏奴隶兵被无情地杀死,芒康那里恐怕是守不住了。
一旦大明的军队占领了芒康,下一步必然是朝着邦达、昌都的方向前进,到那时,洛隆将暴露在明军面前。
博乌握着粗大的拳头,瓮声道:“父亲,不就是明军,咱们还怕他们不成
本章尚未读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--->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