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载APP

第443章 咒禁道(1/5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目送着游以默也不感兴趣的到门口去等岳文斌,石苓人随口说,”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——下一句是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在后来君权神授的帝王看来,祝由师也和刍狗差不多,不再有神圣的地位,这大概也是后来祝由科转化为咒禁的原因所在,《吕氏春秋?至忠篇》记载了齐国齐闵王生了重病,让人去宋国请名医文挚来诊治。文挚看完病对太子说:这个病非得激怒闵王让他发怒了,病才可以好,但是他一发怒,会杀了我。太子说:只要父王病好了,我和母亲会以死保护你。文挚就答应给闵王治病。第二天,他与太子去见闵王,就先做了三件让闵王不高兴事情,闵王已忏始发怒了,这时,文挚不脱鞋,就直接登上闵王床,故意踩着闵王衣服,大大咧咧地问闵王病情,闵王气得不理他,文挚就更加出言不逊,进一步地刺激闵王,闵王一怒而吐出堵在胸中黏痰浊物,病好了。

但是闵王还是认为文挚触犯了他,非要杀掉文挚,无论太子和皇后怎么说也不行。最后,闵王还是把文挚放到鼎里给蒸了,成了医学史上一大冤案。吕不韦曾经感慨地说:给圣明皇上做忠臣容易,给昏庸皇上做忠臣,实在是太难了!成书于春秋战国至汉代中期《黄帝内经》,探讨了心理学若干基本问题。比如,人心理现象与人身体之间存在着怎样关联?喜怒哀乐都是人们常有情绪,那么,这些情绪与人身体五脏有什么关系吗?对此,《黄帝内经》作出了阐释。《黄帝内经》中说:人有五脏化五气,以生喜怒悲忧恐。认为人喜怒哀乐与人体五脏有密切关联。《黄帝内经》又说:五脏已成,神气舍心,魂魄毕具,乃成为人。认为人形成是先有五脏形体,而后有精神藏于心,才形成各种心理现象。《黄帝内经》提出形神合一理论,认为人心理现象不仅依赖外界事物刺激作用,而且要以脏腑气血等生理机能为基础。

对于人的躯体疾病,《黄帝内经》已经注意到寻找致病心理因素,从自然天候、人心理状态、生活习惯、王朝环境等多方因素去阐述疾病发生原因和发展变化规律。《黄帝内经》指出:夫百病之始生也,皆生于风雨寒暑,阴阳喜怒,饮食居处,大惊卒恐。其中,喜怒、惊恐都是心理因素,表明心理因素是致病重要原因。《黄帝内经》又说悲哀忧愁则心动,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及怒则气上,喜则气缓,悲则气消,恐则气下,惊则气乱,思则气结;喜伤心、怒伤肝、思伤脾、悲伤肺、恐伤肾等,都精辟地说明了情绪活动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。不良情绪可以损害人健康,造成疾病发生,甚则危及生命;良好情绪则是预防疾病、战胜疾病重要法宝。“

”《黄帝内经》这部伟大中医学典籍奠定了中医心理学基础。美国心理学家莫尔菲曾指出:世界心理学第一个故乡是中国。中国成为世界心理学第一个故乡,这首先就是《黄帝内经》和中国古代心理学理念贡献。《黄帝内经?素问?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》和《黄帝内经?素问?举痛论篇第三十九》实际上是中医对情绪与身体状况总结,为什么喜伤心,'恐胜喜?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生理功能和精神情绪与喜有关。《素问?举痛论》说:喜则气和志达,营卫通利。喜悦过程,犹如人体能源,精神能源和机体能源释放过程,获得释放能源,将形成原动力,展开新精神活动,并支配着身体活力,创造出新业绩。

譬如能提高人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活力,充分发挥机体潜能,提高脑力和体力劳动效率和耐久力,使人感到生活和工作中充满乐趣和信心,从而动作起来显得轻松有力、敏捷、准确、精力充沛;能使心脏、血管肌肉运动加强,血液循环加快,新陈代谢水平提高;能扩张肺部,使呼吸运动加强,肺活量增大,有利于肺部二氧化碳和氧气交换;能加强消化器官运动,增加消化液分泌,从而增进食欲,帮助消化,促进新陈代谢。肝在志为怒怒是人们受到外界刺激时一种强烈情绪反应,是一种不良情绪刺激。怒与肝关系最为密切,故称肝在志为怒。一方面,大怒可以伤肝,导致疏泄失常,肝气亢奋,血随气涌,可见面红目赤,心烦易怒,甚则可见吐血、衄血、卒然昏倒、不省人事。另一方面,如肝失疏泄,也可致情绪失常,表现为情绪不稳,心烦易怒。

为什么怒伤肝

本章尚未读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--->>>


【1】【2】【3】【4】【5】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章节目录